千夜阁 > 历史军事 > 敛财娘子 > 第50章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为什么江月华急着拜先生,为什么江月白成天向往外跑?

    他们的心境在一天天成长着,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这个家,所以才不会认为江月夜抛头‘露’面挣钱有任何不对。

    努力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他们每个人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让这个家一点一点好起来。

    当然,江月夜的情况比他们复杂,她才不会承认自己是因为不想当文盲,不想苦哈哈的过日子所以才这么拼命的。

    宋氏听了江月夜的话心里很触动,刚想说点什么外面却传来了震天的噼啪声。

    子时正,新年到。

    挨家挨户的鞭炮声噼里啪啦的炸个不停,吵得人耳根子发疼,但是内心却并不厌恶,反而觉得很开心。

    江月夜放下手上的活儿,一翻身跳下‘床’,跑到院子里捂着耳朵大声问:“爹爹,我们家是不是也应该出去放鞭炮啦?”

    “什么?”江老爹赏月赏着赏着瞌睡就来了,才眯了眯眼便被这震耳‘欲’聋的声音给吵了起来,只见他的眉头皱得死紧,几乎要拧成一截麻‘花’儿,他大声喊:“三闺‘女’你说什么呢!外面太吵了我听不见!”

    “哎哟喂!”

    江月夜拍了一下自己的脑‘门’儿,也不问了,直接冲进宋氏和老爹睡的东厢房里,抱起鞭炮便冲了出来。

    她朝着院子里的人举了举手上的鞭炮,径直走到院‘门’前卸下‘门’栓。

    ‘门’由内而外打开,顿时铺天盖地的火‘药’味充斥进鼻间。

    江月夜皱着鼻子挥了挥眼前的烟雾,又往前多走了几步,站在街道中央摆好鞭炮,一溜烟回了家。

    “二哥,鞭炮摆好了,你去放罢,要当心点别被炸着了哦。”

    江月白听后拿了火折子便出去了,没一会果然有一串鞭炮声更清晰的传入耳中,噼里啪啦的好不热闹。

    江月夜心满意足的笑了笑,对她爹大声道:“爹爹,已经放完鞭炮啦,明年我们家一定会一帆风顺,红红火火的。”

    江老爹这回总算听清了闺‘女’的话,脸上也泛起了期待的笑容。

    他仰头看一眼天空中饱满的银月,心里忽然感慨万千。

    这世道果然是有幸就有不幸,他江家不幸的是家道中落,而幸的确是人丁兴旺,并且各个懂事。

    往后一家人再勤恳努力些,约莫也是不错的。

    跨年的鞭炮声足足响了有一刻钟才渐渐停歇。

    江月夜凑完热闹便又回了自己的屋子,哪料宋氏不知何时已经接了她的针线继续做了起来,她学着江月夜的方法往头巾上缝起了小珠子。宋氏的手很灵活针线也做的娴熟,不一会就缝好了一块,抬着眼打量了一番,觉得满意才又拿起另外一块开始缝起来。

    江月夜站在‘门’边看她娘一脸认真又小心翼翼的模样,顿时觉得无比的温暖。

    没有人把她当成是妖怪,只要是她想做的而江家人也觉得合适的,便会放开手脚让她去施展。

    宋氏更是一个贴心的母亲,不会问那些有的没的,从来都是闷声不响的就帮着她做这做那,上一次她初次尝试改良的时候是这样,这一次又是这样,或许他们都从她大胆的尝试里看到了无限商机?

    不管如何,有了宋氏的帮忙,江月夜除了偶尔指点一下珠子的搭配和摆放的巧妙之处,便一心绣起了她的名言绝句。因为这一批头巾她预计是要往‘女’人堆里销的,所以在选择名言佳句的时候便偏向********的句子,比如说‘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等。

    由于以前的江月夜也是识得大字的,所以当她解释说这些句子都是她从一本书上沓下来的时候,家中竟没有一个人怀疑。除了江月华经常对着这些诗句‘露’出疑‘惑’的神‘色’,其他人都很如常。

    江月华是相信她三妹有这个能力的,有时候他甚至觉得她对文字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这还让他‘私’底下‘艳’羡不已,但是羡慕归羡慕,他这次是真想看看三妹口中‘无意间捡到的书’。

    尽管三妹沓出来的句子大多都是描绘儿‘女’情长的,像‘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种更是含了些恬不知耻的意味,但是不得不说这些句子对仗十分工整,情感也很鲜活,每读一句都会给人不一样的体会,如果从这种角度来看何尝不是妙句呢?

    “三妹?”江月华想着想着便看见他三妹从屋子里出来,看样子是要去如厕,他忍不住心里的好奇便叫住了她,又一次要求道:“三妹,你就把你珍藏的书借我看一眼行不?大不了我拿我的《论语》和你换?”

    他手上的《论语》还是前些年从一个大户人家不要的垃圾里捡来的,现在他拜了秦老先生做老师,老师那边有关论语的书籍很多,所以他才舍得拿出来做‘交’换。

    江月夜一听又是这个要求,心里那叫一个无奈。

    换?换个‘毛’啊,她什么都没有拿什么换呀!

    她也很奇怪这个时代明明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但五经却是残缺不全的,尤其是这《诗经》。

    她在秦老头那里也曾见过一本名叫诗经的书,但是内容却不全,难道是流传的时候出了纰漏,所以残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