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科幻小说 > 返航星路 > 第三百四十六章 巨型建筑结构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航行结束,自检一切正常,王奇带着两人从这艘特装船中飘了出去,用肉眼来观测这个巨大的建筑。

    然后就把他们吓到了……

    之前就说过这个建筑的直径相当夸张,一光年的直径意味着最远那头的结构,发出的光线甚至还没有到达舰船所在的位置,而在一定距离上,还在上演着当初王奇的战斗舰队攻击这个建筑物时的景象。

    换言之,他们以为自己身处战场了。

    “你们在害怕那些攻击?不用担心,这个战场已经结束战斗有段时间了,只是范围太大导致这个位置现在才能看到而已。要知道光的传播是有速度限制的,这个想必你们肯定知道。”

    由于距离很远,肉眼去看的话根本看不清舰船,只能看到巨大的建筑结构在各种光线的闪烁中变得分崩离析。不过这同样也是非常夸张的,这种规模的战斗完全是他们想象不到的级别。

    “这种规模的战斗距离你们还很遥远,至少是有生之年看不到的节奏。”王奇耸耸肩膀说道“所以不用担心这种情况,如果真的有别的文明会到你们星球旁边并且发动攻击的话,至少我会看在都是人类的份上提供免费的协防服务。好了,现在让我们进去转转吧。”

    回到船上,舰船进行了近距离的航行,进入到了这个巨大建筑的一个空港当中。

    这个建筑目前的开发进度还是不错的,已经有不少原本在复制母舰中的人员开始迁移到这边了,并且独立划分了一个区域,避免跟这个建筑中原有的那几个种族进行直接接触。而这次停靠的空港,也就是这个划分出来的区域。

    空港内部现在什么情况?其实也空旷的很。

    这里的港口虽然有不少船只停靠在这里,但是大多数只是靠着,而没有进行任何装卸作业。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太空实验的人员来说,要出去的早出去了,而停在这里的船大多数只是运输舰,等待着将物资运往这个建筑中的其他港口。相对于内部运输而言,其实装船运输会快很多,毕竟内部结构总归是有限的。至于传送?常规的物质运输还是靠舰船比较节约,传送当然更快瞬间到达,但是能耗也是高出很多的,这又不是装船的时候用的近距离传送那种的,一光年最大长度的建筑,内部传送可都是远距离传送了。

    建筑内部的环境其实跟星球表面的情况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足够大的空间并不会让人感到压抑,或者说巨大的空间实质上已经比星球表面要大了,一个巨大的居住区按照面积算的话可以铺满几十个星球的,同时也有足够的空中空间来让飞行器飞行,减少传送设备的使用。

    反正这种巨型结构并不害怕破损,常规的小破损有专门的能量隔膜能够直接卡住,然后就可以慢慢修,如果出现巨大的破损,能产生这种级别损坏的情况,基本上也足够让这个巨型建筑本身产生损坏了,一般来说是根本来不及去做损管的,就像之前对这个建筑做拆迁的时候一样,直接命中部位基本都完蛋,断裂开的完整结构都还能保持独立运转。

    居住区的结构跟星球其实差不多,一个五千公里半径的球体,表面居住着大量的人员,而球体内部则间隔五十公里分层出两层地下区域,每层高速二十公里。这个高度对于地下环境来说已经足够一些简单的飞行器构成交通网络了。对表层结构,则是预留了五百公里的空间,由四根支柱与外部建筑结构相连接保持相对固定,并且由虚拟投影设备映射外部星空结构。而光照由一颗经过改造的恒星利用外面环绕的空间扭曲透镜来提供。这种设计可以让一颗恒星同时提供巨型建筑内的数千个‘居住星球’结构,而且节约空间。

    至于说这个结构的核心区域,自然不是地核,而是一些小型的备用反应堆以及引力协调装置,还有必要的生态稳定设备等。

    沿着内部交通路线,三人很快到达了这个居住球的表面。

    “这个居住区实际上跟星球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三十公里的土壤结构保证了星球结构能够存在一片正常气候调节的海洋。”

    表层结构是用海洋做调节的,而内部的两层地下结构,则是用足够多的河流调节的,并且主要依靠人工照明以及一种发光植物……养殖在每一层的顶部,周期性发光,通过人工调节达到二十四小时的循环,通过人工喷洒激素的方式进行时间校准。

    “由于这个居住球的启用时间还比较短,目前人口数量不是很多。”降落在一个城市的立体停机坪当中,王奇一边带着两人走出来一边说道“这个城市并不具备太大的代表意义,只是最近因为启用了太多的居住球导致人口波动太频繁,也拿不出什么特别经典的城市结构,因此凑合看一下吧。”

    说是凑合,但是两人的表现终归还是类似于土包子一样,看什么都新鲜。毕竟这个城市并不是只为了人类而建造的,为了满足不同种族的要求,肯定会有很多人类根本不需要的结构。

    其实吧……王奇自己也有好多结构没见过的,不过管家随时提供引导,视野里面就叠加了很多的说明信息,王奇只要照着读就是了。

    一个城市的参观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两人的参观工作足足持续了两天。值得说明的是,两人身上的录像设备一直没有关过,从始至终在记录着这边的情况。

    两天时间看了个大概,最后让两人去参观了一下科研实验室。建筑中的实验室已经有一部分进入到运转状态了,这次看的也就是这边的实验室而不是复制母舰当中的那些高端实验室。不过不管是哪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两个绝对看不明白这实验室在搞什么,只能带着满脸问号踏上回程的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