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都市言情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一百零五章怎么漂亮怎么来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元青花梅瓶因为没有麻仓土,做不了,那么北宋汝窑青釉梅瓶就好做了?


    肯定也不好做,因为仿制汝窑瓷器,也肯定不看工艺造型,而是需要合适的釉料。


    现在汝窑青釉的釉料,被陈文哲攻克了,就看造型了。


    此时陈文哲眼中的梅瓶,可就不止是世人眼中那种梅瓶的形象了。


    因为他知道,梅瓶的造型也有很多种。


    近代许之衡在其《饮流斋说瓷》中云:“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


    梅瓶与经瓶有着一段历史渊源,宋人袁文所著《瓮牖闲评》中有“今人盛酒大瓶谓之京瓶”之言。


    所谓京瓶就是经瓶,而经瓶名字的由来,又和讲经制度有关。


    讲经制度及讲筵制度,也就是经筵制度,派生出了讲筵用酒,这种专盛讲筵用酒的酒瓶就有了一个特殊名字,即经瓶。


    到了近代,由于种种原因经筵制度被废止。


    然而经瓶的特殊造型,仍然备受文人士大夫所青睐,从而被用来插花。


    梅干的那种瘦骨嶙峋,配以造型婀娜的经瓶,更显得韵味无穷。


    因而被冠以另一个更诗意化的名字——梅瓶。


    久而久之,“经瓶”反而被人们淡忘了。


    这其实就是一种初始陶器,慢慢进化的过程。


    最初的陶瓷器皿,是单纯模仿自然形体而成,比如模仿瓜型和葫芦型等等。


    而后才逐渐依据不同器物的使用功能,和制作者的审美意识,来进行独立设计和制作。


    由低级到高级,由巧的遇合再到熟练的掌握。


    在反复实践中得到启发,总结出规律制订好程式。


    梅瓶和其他一些陶瓷器皿,大体上是这样进化而来的。


    其实从初始的实用器,一直到最后的观赏器,梅瓶一直在变化。


    最初梅瓶,是装酒的容器。


    梅瓶很美,但贮酒仍是它首要的实用功能。


    为了盛酒多,又不失“窈窕淑女”之美姿,制瓷艺人把它最大的直径往上提高,这样加大了盛酒的容量,又不失瓶体优美的形象。


    所以,在器型上来说,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


    这样重心较高,日常使用时容易倾倒。


    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制作者在成型时,往往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


    搬动时,梅瓶形体适合捧在怀里和置放在安定架上,这样美酒美器,就会让人喜闻乐见。


    由于梅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后来人们不再拿它来装酒,而是摆设在家中,供人欣赏。


    由此可知,陈设瓷(美术瓷)是由日用瓷发展而来的。


    梅瓶,从造型到装饰,无不表现出古代民间工匠的才能和智慧,还有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仿效的,根据这一点,也可以把历朝历代梅瓶的特征,把握住,并研究明白。


    原来陈文哲对于梅瓶就十分熟悉,但是现在有了隋侯之珠这个大型资料库对他全面开放,就让他对于梅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可以说,从梅瓶被创烧,再到定型、定名,一直到最辉煌的巅峰,各个朝代都有差异,甚至是完全不同。


    这一次,陈文哲追求的就是从创烧到现在,在各个历史时期当中梅瓶的所有化身。


    当然,做的第一件肯定是北宋汝窑青釉梅瓶。


    梅瓶出现于唐代,却是盛行于宋代。


    在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


    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


    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


    这时的梅瓶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


    知道这些特征,又有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件北宋汝窑梅瓶确实简单。


    但是,要想追求全器型梅瓶,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不说元代的青花梅瓶,就是明代早期的各种瓷器,没有麻仓土,就全部没法制作高仿、精仿。


    所以,限于材料,陈文哲直接仿制,就仿個外形。


    材料不行,就做的漂亮点,而制作的最漂亮的还是景镇那边出产的青花梅瓶。


    梅瓶在古代各地瓷窑都有烧制,但还是以景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到了明清,御窑厂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梅瓶,而且造型越来越优美。


    此时开始,梅瓶有的是用来装酒,供皇帝使用。


    有的便成为了宫廷陈设品,开始向着观赏收藏方向靠拢。


    所以,这时做出来的梅瓶器型,还真是很漂亮。


    陈文哲也不能拒绝美丽的东西,所以他可以放开手脚,怎么漂亮怎么来。


    这样做出来的仿古瓷,只是仿了个外表特征,其他就全都奔着漂亮去了。


    这样以来,元明清三朝的青花、粉彩、五彩梅瓶,就全都可以仿制。


    如果陈文哲愿意,他甚至还能烧一些珐琅彩梅瓶,或者干脆弄一些青花釉里红梅瓶。


    至于特征,就按照器型特征烧就好,胎质什么的就不追求了。


    至于器型特征,对于陈文哲来说,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东西。


    从古到今,唐代出现梅瓶,而到了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


    金代、南宋梅瓶,多为窄肩、瘦长的鸡腿式。


    元代梅瓶继承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丰满,带盖,盖成钟形,中有管柱形子口,盖可倒过来当酒杯用。


    元代除圆形梅瓶外,还有平口梅瓶、八方形梅瓶、八方倭角梅瓶,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等釉色。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


    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


    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


    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


    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


    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当属宫内用器。


    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


    那时的梅瓶讲究图案化,龙纹较死板。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