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都市言情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重要视角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鉴定瓷器的底足,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细看。


    就比如削足方式,景镇的瓷器多是在挂釉以后,方将器足削去。


    相反,霓虹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后再挂釉。


    所以细看西江瓷的外足釉与坯的分界,釉是以锋利的切线断然而止的,这一点与霓虹制品迥然有别。


    古瓷中明代制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迹。


    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过的足端用濡笔或布加以揩拭。


    因而足底面总是带有一种柔软、滑润之感。


    试看清代瓷器中,有彷明代制品很相似的,但从未见有模彷这种削足之癖。


    有时虽然很难用肉眼判断,然而如果用放大镜一看便可大体了然。


    当我们鉴别明瓷与清瓷的时候,固然一般都可由它们的器形、釉色以及图样等各方面综合来看,不过有时也会陷于迷惑而莫知所是。


    此时,如能注意一下这种削足之癖,便会成为鉴定上的一个有力线索。


    除此之外,还有护胎釉。


    护胎釉通常添加芝麻色的植物灰,可以保护素胎,便于均匀上釉。


    乾隆和现代伪作天球瓶的圈足处护胎釉,差别很大。


    乾隆的护胎釉经过高温氧化,闪闪发亮,而赝品根本不见有芝麻色护胎釉。


    再就是胎土痕迹,老的,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觉,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旋纹会留在器物的内壁。


    赝品的胎,有人工和机制二种。


    人工拉坯的胎,没有竹刀修胎的痕迹,因是用铁刀修胎。


    机制胎的连手拉坯旋纹都看不见,而且胎土紧密,含粉状,无含砂粒的感觉,呈“软、湿”的状况。


    这些特征还是很明显的,但是,连这种都不避开的彷品,肯定是低彷。


    这种东西没有多少价值,属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作品,廉价批发,自然容易鉴定。


    真正的高彷,还是要在细微之处寻找瑕疵。


    像是露胎处,胎釉的连续性。


    旧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干燥状胎釉形成一体的感觉。


    新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湿”状,胎釉形成二部份的视觉。


    即使经特别做旧处理过的器物,也无法呈现胎釉连成一体的视觉。


    旧器的胎脚因年代的风化,不同程度上会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


    整体呈现出一片自然、干燥、统一的色泽。


    新器的胎湿现刚出炉状,或因化学物的造假,变得太黑,太旧的状况,整体无法统一,呈现胎釉分开的“湿”感觉。


    中低档彷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底足露胎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其实看露胎,还是看残片最容易看清楚。


    研究瓷片的好处,或者说优势之一,就是能非常真切地观察古瓷的胎。


    由于是残片,其断面便将器胎的所有信息暴露无余。


    包括胎的厚度、呈色、气孔状态、颗粒状态、胎质纯度、杂质状况、吸水性能、硬度等等。


    这些器胎信息在不同时代、不同窑口都有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别,这是瓷器鉴定的一个重要视角。


    而这些信息,却是整器难以完充分披露的。


    整器基本为釉层包裹,只在器底接触面(外底、足端处)及漏釉缩釉处显露“冰山一角”。


    且这些有限的“露胎处”披露的,往往不是瓷胎的真实信息,而常常是“假象”。


    往往是陶衣(化妆土)、氧化层(火石红)、酸碱腐蚀层、霉斑污染层、污物堆积层等等,不是真正的胎色。


    像是底足的附着物,现代和古代就不同。


    目前的景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


    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


    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彷品。


    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


    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从此可以看出,只是鉴定一件瓷器的底足,就有着太多的学问。


    如果本身这些特征,都完美无缺,那就看更深一层的技术。


    底足在制瓷的过程当中,也是有好几道工序的。


    比如,足边修釉!


    清三代官窑瓷,尤其康雍两代的官窑器,特别讲究修足圈边上的釉。


    它是在上釉之后,在足圈顶部内外,各修一刀,使足背两边的釉修整齐。


    且仅仅留下不到一个毫米的胎露出来。


    整体整齐划一十分精细,一般民窑品是做不到的。


    对足背两边的釉,要用小刀轻轻地修一圈。


    让胎与釉处凸出一道白色的胎,且形成凸出(无釉部分)的部分才不到一个毫米。


    这一道精细的工艺,且整整齐齐又十分美观,是鉴别清三代官瓷的一个标准。


    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


    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


    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


    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彷品。


    综合起来看,很多彷品的底足修胎不规整,棱角粗糙,能感到旋痕生硬的感觉。


    足底为粗砂底,不光滑。


    胎釉结合也疏松,釉面稀薄,混浊。


    真品的底足内,如果是青花款,放大镜下肯定能看到气泡,彷品没有。


    当然,这些都是表面文章,如果想要把明代的瓷器彷的好,那肯定要看胎土。


    胎土原料对比,才是最主要的鉴定方法。


    老瓷的胎质,是腐熟高龄土制成。


    加之老瓷年代已久,肉眼观感干、酥、有老化痕迹。


    新瓷胎制泥工艺与老瓷不同,一是原料配比不同,二是瓷土是球蘑机粉碎而成。


    故现代瓷胎可表现为手抚有刺手感,有的虽然不刺手,但观感发湿、硬。


    以清代糯米胎举例说明,拿一粒大米和一粒糯米比较,大米就是湿硬,糯米就是干酥。


    但请注意,古来窑口甚多,胎质千差万别,不可以一盖而全。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一片老瓷,一片新瓷对比,慢慢体会,找出差别,自可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