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都市言情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八百三十七章官窑中的官窑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乾隆年“万花不露地葫芦瓶”瓶身花卉繁密,满布器身,一览风华。


    所谓“万花不露地”是指,在瓷器中心部位,绘出牡丹等大朵纹样。


    并在周围以菊花、茶花、月季、荷花、百合、牵牛花等小花作为陪衬。


    令整个画面覆盖整个瓷器之上,使其不露出“空白地儿”的画法。


    所绘之花当然没有万朵之多,但胜在繁密细致、五彩缤纷,又有精细辅纹,又有“锦上添花”的美称。


    更有“万花献瑞,盛世升平”的美好寓意。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瓷器满画花朵种种,色色形状不一者谓之万花,以黑地者为最贵,即白地者亦可珍。花之形状大小偏反,各尽其致。”


    很显然,万花类的瓷器,还是黑地瓷器最贵。


    而在其中,比黑地更为珍贵的是“珐琅彩金地万花茶器”。


    万花不露地,珍贵珐琅彩!


    据清宫档案记载,“万花不露地”,是专为帝王赏花应景所用的瓷器。


    所以较清代其它官窑相比,工艺更为讲究。


    采用代表了清乾隆年艺术巅峰——珐琅彩技艺。


    这种技艺从创烧到衰落,都由皇家垄断,几乎不外传,被誉为“官窑中的官窑”。


    其造价高,用料贵,在当时是身份的象征。


    甚至因为制作起来极其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皇室御用珐琅彩瓷器,留存下来的极为少见。


    大部分都在博物馆中收藏,普通人想见上一面都很难,遑论拥有。


    此种瓷器皆延续了传统珐琅彩技艺,以“万花不露地”的绮丽华贵,尽显御金宝相,尊贵气质。


    线条、底色皆用金线勾勒,金光灿灿,富丽堂皇,尽显雍容华贵。


    珐琅彩用色迤逦清雅,粉润清新,颜色过渡自然。


    更难得的是这种工艺做出来的珐琅彩,层次丰富,百花盛开,争奇斗艳。


    花朵与枝叶相互穿插,各尽其妍,使人仿佛置身万花丛中,目不暇接。


    整体纹饰看似繁缛,实则章法构图皆有迹可循,极尽工巧之能事。


    这种等级的瓷器,很显然是离不开数十年载积累的扎实功底。


    一笔一画稳扎稳打,线条虚实有度,用平静的工匠之心,绘制曼妙自然的花瓣线条。


    可谓是不负国色天香,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万花献瑞,雍容华贵!


    其中的一件经典,为茶叶罐。


    茶叶罐的器型,极其普通,而在这一件之上,不普通的是使用的工艺。


    这件茶叶罐口径11cm、高20.5cm、直径17.5cm。


    它形似古代将军罐,整体就像戴盔披甲的将军,稳重挺拔。


    盖沿、器口、足底以矾红为底,描金绘制山水纹和缠枝莲纹等祥瑞纹样,有生生不息,连绵千里,吉庆祥和的美好寓意。


    器身布局精巧工整,构图饱满繁复,富有金玉贵气,雍容风雅。


    茶叶对水分、异味的吸附性很强,香气易挥发,若储存不当,容易变质,香气也会大打折扣。


    茶叶罐密封性好,宜存茶,束足稳当,宜观赏,摆放自成一景。


    跟茶叶罐配套的是,一整套金地万花茶器。


    其中有杯子、盖碗、茶壶等等。


    这些茶器每一件都是精品,比如一件主人杯,它口径7.3cm、高4.5cm、容量55ml。


    这件杯子杯型端正稳重,细节勾勒精细,分毫毕现,杯口金线收口,整器华美贵气,一派雍容之态。


    执杯稳重如山,从容不迫,一派沉稳气质由内向外散发。


    还有盖碗,口径10.5cm、高8.5cm、容量120ml。


    碗身以金地为底,边沿圈金。


    手绘珐琅彩花卉,以牡丹为主花,菊花、月季、荷花、百合、牵牛花相映成趣,富丽华美,别具一格。


    器腹饱满聚茶香,是经典的品茶佳器。


    盖钮外撇方便提握,杯沿微微外扩,避免烫手。


    器型饱满,断水利落,配合主人杯使用,优雅方便。


    再就是茶壶,它高8cm、直径13cm、容量200ml。


    器型精巧玲珑,壶柄弧度圆润优雅,和谐自然,壶嘴短而微翘,与壶把呼应,饱满圆腹,聚茶香,扬茶气。


    倾茶如注,不漏茶。


    满器万花,宛如一只花球压目,搭配主人杯使用,雍容华贵。


    这些瓷器全都工艺繁复,非巧匠所不能做出。


    这种等级的瓷器,烧造过程十分复杂,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有详细描述。


    其制瓷工序:“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万花之成,在于良工与巧匠。


    其程式与工艺,全都相当繁复。


    那一抹浓重色彩,惊倒世人,同时也难倒了景镇的匠人。


    特别是到了现代,一些工艺美术大师,更加精益求精。


    他们从选料开始就不简单,比如选泥,他们选用原矿高白泥料,相较于乾隆时期的景镇高岭土,这种泥料质地更坚硬,白度也更高。


    烧制出的器物,胎感细腻,白如玉色。


    手工练泥先是用双手反复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水和泥混合更加均匀,如此才能烧出细密坚硬的陶瓷。


    手工拉坯、利坯想修整出光洁饱满的器物,非经验老到的匠人不行。


    首先要能熟练掌握泥料的特点,制作时保证每一个部分泥料的厚度、大小相同,误差控制在3mm以内。


    这样不仅器型连贯,也更方便掌控烧制的温度,减少爆裂的风险。


    再就是施釉,大部分陶瓷制品都要施釉后,才能进窑烧造。


    施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难掌握的一道工序。


    普通圆器一般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则用吹釉。


    施釉要做到坯体各部分均匀一致,厚薄适当。


    同时还要关注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非常考验技艺。


    施釉之后就是烧制,在1300°C的高温环境之下烧造素胎。


    要胎薄体正,且以高白为瓷胎的颜色标准,釉色光润,观茶色,赏器美,两不误之。


    往往珐琅彩还不是一次就能烧制成功,第一次烧制之后,第二次出窑再继续描线。


    就是在圆滚滚的白瓷胎上作画,这可和纸面不同,每一笔都要考虑结构和走向。


    一笔有误,全域皆变,非常考验临摹画稿的基础。


    一旦有误,便要重头来过,画成,过火二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