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都市言情 > 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 > 559、我真不是故意要搞这么大的场面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但这事儿绝对是沪海音乐学院占大便宜了。


    哪怕音乐学院可能不在乎,也瞧不上这么个港台明星。


    别说未来曹菲会给沪音带来什么样的名声扩散。


    单单现在,对新开张的通俗专业就太重要了。


    余舒凡马上去给周教授打电话报喜兼张罗入学手续。


    这事儿也不麻烦,港台人士嘛,有特权的。


    安排个交流生、留学生身份来拿学籍很容易。


    周晴云还不知道荆小强给她揽了个大宝贝,以为余舒凡终于开窍,给荆小强安排上美人计,能让小强多上心就好,连连说她去搞定手续。


    荆小强这边就一边化妆做造型,一边探讨。


    音乐报的大概轮廓已经传真过来,哪些需要修改调整;


    鹏圳大学生摇滚夏令营已经接近尾声,王峰已经过去做领军人物;


    王峰不是一直在荆小强的建议下,到处走到处体验吗。


    他还是有些非比寻常的地方。


    从小在音乐家庭里面长大的他,这一个多月选择带了一组人直接住进工厂里。


    体验那种电子厂里早上八点,干到晚上八点的生活。


    据说又写了一大堆歌曲,并且号召很多乐队,都这样到厂区去体验下。


    这才是真实的改开最底层。


    大学生们在校园挥斥方遒不食人间烟火的各种矫情。


    放到电子厂里的现实来感受下就会烟消云散。


    所以整个夏令营后半截,去体验生活的乐队非常多。


    借着荆小强在鹏圳的名声,各区也很支持欢迎这些大学生。


    据说大家都很震撼。


    荆小强就问能不能也顺便把王峰的学籍放到沪音。


    刚坐下来的余舒凡又去打电话。


    常丹琳接着她的工作汇报。


    她没去平京参加音乐报社,而是把鹏圳那一堆事务交给其他人。


    自己带了些人手回到江浙,顺着之前那些江浙大学生跟钢琴之乡、小提琴村、吉他镇之类的联系。


    签下了大量采购订单,就等着钱呢。


    荆小强早就许诺把HK这张专辑的收入拿来大学校园买钢琴、小提琴、小号等乐器。


    那就先把五百万港币交给她去支配。


    因为暑假前期交给她二十万去作为夏令营的活动经费。


    本来荆小强是打算测试下她的工作能力和对待金钱的态度。


    这钱拿去给一两千大学生加加餐什么的,也别那么清苦。


    结果常丹琳却安排是做T恤、做背包、做旗帜。


    平摊到一两千学生身上,每人也就一百多块钱,一个多月的夏令营里其实吃几顿肉就没了。


    二十万丢进队伍里真是泡都不冒一个。


    但化成有型的装备,才是彻底得了所有人的喜爱。


    很显然,这一两千人甭管是自费还是组队,当他们再回到各自校园的时候。


    这些装备将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勋章。


    特别是按照欧美摇滚风设计的T恤、背包、旗帜都是全红。


    精致丝印图案中,既有枪炮与玫瑰这种的荆棘、锁链之类重金属摇滚符号,又有红星、熊猫等中国元素。


    挺精美有范儿,荆小强看了都喜欢得在唱片公司挂上。


    账务更是一清二楚。


    那就再委以重任咯,哪怕对方才十九岁。


    有些人可能注定是做大事的。


    很惊艳。


    相比之下花钱还是小事情。


    主要是鹏圳那个楼顶清宫剧园林场景,整个电视剧的剧组构成。


    荆小强也像当初砸给罗莉商业计划书那样,一起砸给常丹琳去准备。


    这不是当初你撮合的湘南电视台合作项目吗。


    既然有这个超乎寻常的事业心,那就自己操持起来,我给足你支持。


    这姑娘终于有种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紧张刺激了。


    很认真的记下来说好。


    相比之下从拷兄出身的林阿大他们销售部,就属于勤能补拙的那种踏实。


    下周唱片进入销售市场,摄影师已经等着准备荆小强、曹菲拍照做宣传海报。


    他们这二三十个人已经开始分布到几个大区对各个音像商店、新华书店进行促销。


    这都是之前从粤州那边考察学到的经验。


    粤州、鹏圳的歌厅,本来是国内最火的潮流前线。


    因为南下更开放,各种港澳台“老板”消费力也更强。


    所以上一世那些首代歌星大腕,往往都是在粤州鹏圳闯出名号。


    当初荆小强在歌舞厅唱歌的时候,都还有人想挖他去南方唱歌出专辑呢。


    可现在硬是被荆小强凭借一己之力,把流行音乐的重心扳到了沪海。


    然后又把摇滚原本在平京的一枝独秀,散播到了全国呈星火燎原之势。


    区别大得很。


    所以接下来趁着这一波鸳鸯碟的销售,他们还有一系列的大学生摇滚专辑发售。


    今年年底又要把过去一年多点的几张专辑精选成一张,再火一遍。


    这就基本上路了。


    开敞式的办公会议区,一些滚社的沪海大学生在旁边围观倾听,蛮激动的很有参与感。


    主要还是觉得荆小强平易近人。


    谈笑风生的问《当我们年少》的首演票子卖得怎么样,感叹目前沪海还是没有专业的歌舞剧院,但这边的施工进度也还不错。


    然后一起看着曹菲在他手中,慢慢变得犀利高冷。


    可能是昨晚滋润得太多,她今天的神色显得比较亲和甚至娇憨。


    但实际上她的骨相就是偏清冷,荆小强还故意凸显颧骨、薄嘴唇这些非一般的特点。


    就把那种另类的高贵冷冽,拒人千里之外的出尘若仙味儿烘托出来。


    非要跟陈薇羽、潘云燕这种专业美人比长相,她肯定有差距,和安宁、邹珣这种职业演员比气质,她又差点。


    但这种独有的自身气场,如果用主流审美包装,反而会掩盖住光芒。


    这就是之前那个曹晴雯在市场上籍籍无名的茫然原因。


    只有把她自身这种漫不经心、我行我素的气质激发出来后,现在这样的妆容果然让人过目难忘。


    她自己还看不到。


    但能感觉到随着化妆进度,周围人在讨论工作的时候,开始不知不觉的停顿,注视着她眼神越来越多。


    她骨子里还是很臭美的。


    看化妆师的眼神难免又温柔带笑了。


    化妆师古井不波:“严肃点,工作呢!”


    曹菲才慢慢把眼神提炼出来,冷冽、缥缈。


    摄影师在旁边看到,已经忍不住先抓拍几张,啧啧称赞。


    在一切还比较保守的八九十年代,曹菲这种被荆小强捯饬出来很有国际感的妆容,绝了!


    果然,这一系列的海报推上市场之后。


    曹菲在内地一炮而红。


    荆小强给自己只简单的收拾下,画面中也是曹菲身后的男人。


    还隔着好几米距离的那种侧影。


    整个海报都是薄荷绿的那种清冷色调,曹菲却一身火红的长裙,身高腿长脸小腰细肤白薄唇。


    独特的气质让人过目难忘。


    很多人往往是第一眼看到荆小强的名字,注意到海报,然后却被海报上这个女子吸引。


    19.9元的两盘磁带专辑,定价依旧遵循荆小强的量大便宜风格。


    利润可能低一些,但必然卖爆。


    哪怕翻版一盘空白带,买好点的TDK之类都要五到八块钱,还不如买这正版。


    拷兄们更是熟门熟路的堵住了盗版渠道,一个劲儿的朝这些以往的盗版客户手中塞正版。


    其实相比之下翻版带能赚多少?


    这里和音像社渠道并行,六折拿货给你们。


    磁带盒上也超出这个时代的标注“建议零售价19.9元”。


    赚得其实更多。


    卖得也就更多了。


    因为这套专辑甭管是在音像店、集市、书店,都打着荆小强的名声大音量播放。


    可买回去听过曹菲的声音,都会觉得尼玛,这声音气质和海报、封面上搭配简直绝了。


    跟荆小强的歌声终於有个声音可以媲美。


    男女搭配,听歌不累呀。


    这不正好也八月下旬了吗,很多大学生开始返校。


    滚社这边就从平京、沪海、EZ、粤州、蓉都等十来个中心大城市开始大量进货给滚社成员拿去销售。


    千万不要低估了大学生做买卖的激情。


    他们很多是進大学才离开父母,有了点财务自主,但又极度缺钱。


    恋爱、聚会、学习哪样不需要钱。


    八九十年代做买卖都是刚摘掉投机倒把的帽子。


    全民倒爷的时代差的就是可以倒卖的东西。


    滚社六折拿过来的磁带,不加价。


    大家买去销售纯属给提供个赚钱的机会。


    多劳多得。


    有人在宿舍寝室卖,有人去没有滚社的学校卖,有人索性拿到街上摆小摊儿卖。


    全国几百所大学啊!


    還伴随着几乎每所大学一台立式钢琴外加小提琴、小号、吉他、架子鼓的赠送。


    这种销售不爆炸才怪。


    这里就不得不提常丹琳他们努力的结果,直接從工厂拿到的立式钢琴每台两千元,这就保证了原本只打算先送比较穷、比较差的那些高校,现在干脆全都送。


    只要有滚社大学生来认领保证维护,就能发到相应高校。


    本来只是刚刚好时间凑巧,两个事件重叠。


    但在很多滚社学子的眼里,荆小强就是卖了专辑的钱,用来给高校赠送乐器。


    那不更使劲到处推销磁带。


    于是从上市销售本来一贯都是音像店、新华书店音像部为主力的渠道,先爆发销售高峰,音乐爱好者、荆小强的粉丝,抢购专辑。


    然后以原来盗版磁带销售为主的普通民间销售,接着在他们更下沉的集市、闹市、路边摊跟着大量倾销。


    最后才是高校学子们好像水银泻地一般的无孔不入,更像是直销的到处寻找哪里还没有卖,我们就去摆个摊!


    三天,仅仅三天就有超过一百二十万张的销售!


    要货还更加猛烈了!


    然后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音乐报》横空出世!


    这三件事真的是凑巧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