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历史军事 > 锦衣状元 > 第八百八十九章 时机未到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杨廷和离京。


    前去送行的人非常多,毕竟名义上杨廷和仍旧是文官领袖,在他走后,依然是由杨廷和派系之人继续把持朝政。


    但即便是前去送别的官员,也有很多人心底巴不得杨廷和早点走。


    杨廷和在朝,所有人做事都放不开手脚,不单纯是新皇派系的人,连同文官体系内所有官员全都受到制约,而杨廷和离开后,没有人能像杨廷和那样权倾朝野,等于是给了所有人松绑。


    蒋冕作为首辅大学士,杨廷和离京那天并没有亲自前去送行。


    当日上午,蒋冕跟毛纪一同前往吏部,与吏部尚书乔宇,商议朝中人事安排,而这以往是杨廷和的差事,即朝中官员的考核、升迁和任免等,一定要由内阁尤其是杨廷和这个首辅直接过问。


    名义上,这些事并不由内阁负责,但杨廷和在朝时乃事实上的宰相,杨廷和过问六部事务,连皇帝都没法反对。


    现在杨廷和走了,等于是还政于皇帝,当然短时间内之前形成的朝堂格局不会有任何变化。


    「……翰林院刚进二人,一个是张邦奇,出任翰林侍读;另一个是唐寅,为翰林检讨……翰林院这两年人员变动不大,这是最近几年留馆名单,包括尚且守制或生病回乡的成员,你们看看……」


    乔宇公事公办,将目前翰林院在任的官员做了份列表,呈递蒋冕和毛纪一览。


    在杨廷和走后,乔宇承受的压力也小了很多。


    虽然现在内阁仍旧保持杨廷和在时的行事风格,继续对吏部事务进行管控,但乔宇已不用像以往那样,好像下级对上级般,每次见到首辅都感觉空前巨大的压力,现在他更像是跟同僚商议事情,而不是汇报。


    蒋冕看过名单,跟他知道的并未有什么不同。


    毛纪没有详细去看,都是同一个体系的,翰林院有什么人他全都知晓,只是问道:「最近内官可有问询过内阁的事情?」


    「嗯?」


    乔宇先是一怔,随后问道,「所说内阁事务,可是有关增加新的阁臣人选之事?没有,从当今圣上登基后,就基本没派过内官到吏部来,至于谁入阁,怕是要跟你两位商讨。目前尚无丝毫迹象表明陛下会向内阁加人。」


    杨廷和离朝,内阁大学士五变四,本来四个人足够了,弘治朝时还长期三个阁臣呢,但杨廷和走前警告过,他离开京城后,皇帝或许会拿谁人接替他入阁这件事大做文章。


    但到目前为止,小皇帝并无异动,可能是时机不成熟,也可能是杨廷和多心了,皇帝并没有打算往内阁添人。


    因为就算找人入阁,首辅还是蒋冕,只要蒋冕和毛纪不退,朝廷一切如旧,新入阁的人只是排名第五,对内阁局势不会形成大的影响。


    仔细想想,好像皇帝对文官集团动手的最佳策略,莫过于把蒋冕和毛纪给逼走,但有那可能吗?


    ……


    ……


    二人从吏部衙门出来,毛纪以为要回内阁值房,蒋冕却道:「去礼部看看。」


    毛纪大概明白,先问完了用人,再去礼部那边问问皇帝对于大礼议有何动向。


    这都是杨廷和走之前猜测小皇帝反攻倒算的方向,加上吏部和礼部一直为杨廷和牢牢把控,现在杨廷和走了,这两部顺理成章落到了蒋冕手上。


    礼部尚书汪俊亲自接待二人。


    如在吏部所问结果一样,礼部这边,也未涉及到大礼议的任何消息,看起来皇帝还在按兵不动。


    趁着汪俊进去拿卷宗时,毛纪直言不讳道:「敬之,你是否太过敏感了?介夫刚走,陛下不至于急不可耐大做文章吧?」


    蒋冕道:「你或有不知


    ,介夫临行前,特别提醒过,新皇自登基伊始,做事便有条不紊,若真有意要拿朝事做文章,必定提前筹谋,我等不能等陛下出手后再作防范。介夫走之前,最怕的就是陛下以重议大礼之事,扰乱朝纲,并以此打压异己。」


    「异己?呵呵。」


    毛纪摇头苦笑。


    都是大臣,谁是异己呢?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大不了撂挑子不干,难道杨廷和走了,还有谁能威胁到小皇帝的皇位不成?


    蒋冕突然又想到什么,面带疑惑之色:「吏部和礼部都没动静,莫不是陛下想以京营兵权做文章?先拿兵权,再动西北,然后更迭兵部尚书,重起干戈?」


    在蒋冕看来,小皇帝暂时没动作,很可能是时机不对。


    先前虽然皇帝已拿到锦衣卫、京营的兵权,但毕竟不牢固,而西北军政又多在兵部尚书彭泽控制下,彭泽是杨廷和的人。


    现在趁着杨廷和走了,彭泽称病,皇帝有可能想先拿回兵权,再在朝中大兴事端,把老臣一个个逼走。


    ……


    ……


    猜测终究是猜测,蒋冕没有实证,皇帝看起来也没着急出手,一切都风平浪静。


    杨廷和走后第三天。


    朝议如以往那般进行。


    没什么重要的事,却在朝议即将结束时,皇帝提出要祭祀孔子。


    「朕准备派内阁大学士毛阁老前去主持祭祀大典,诸位卿家有何意见?」朱四问询在场大臣的意见。


    其实更像是命令。


    派大学士祭祀孔庙,本来就合情合理,而毛纪作为次辅,理应承担起责任,总不能让首辅亲自去吧?


    工部左侍郎童瑞走列道:「陛下,目前内阁事务繁忙,或以翰林学士前往更为妥当。」


    童瑞虽然是工部侍郎,但其实一直都倾向于杨廷和派系。


    杨廷和一直没有拿到工部的权限,工部尚书赵璜向来严守中立,而在赵璜之下,工部的文官多以杨廷和马首是瞻。


    文官们担心的是,皇帝突然提出祭祀孔庙,是想削弱杨廷和派系在朝堂的影响力。


    内阁现在靠蒋冕和毛纪撑着,若毛纪走了,费宏和刘春这两个非杨廷和亲信的阁臣,会对蒋冕把持朝政形成很大的影响,使得内阁票拟立场,逐渐往新皇方向倾斜。


    朱四语气平和:「若朕只以翰林学士,而不以大学士主持祭祀大典,会不会显得不够重视?不过距离祭祀尚有一段时间,人选可以暂缓决定,不过还是要抓紧时间拿出结果来,毕竟路上也要搁时间。」


    大明对孔庙的祭祀,主要是以孔子诞辰为祭祀的时间点,即农历八月二十七。


    一般负责祭祀的官员从京城出发,都以八月初为节点,而眼下尚且是七月中旬,也就是还是十多天的时间敲定最后人选。


    ……


    ……


    皇帝只是在朝堂上随口一提,说是打压文官,始终只是猜测。


    如果皇帝派个内阁大学士去祭祀孔庙,就成了打压,那文官也未免太过玻璃心了。


    而在朝议结束后,众大臣一起出了奉天殿,孙交疾步跟上蒋冕和毛纪二人。


    「敬之,老朽有话对你说。」


    孙交显得很急切,而且言下之意,只跟蒋冕一个人对话,毛纪需要靠边站。


    毛纪笑了笑,先与刘春等人往阁部值房去了。


    孙交则跟蒋冕走了一条小路,确定周遭没人能听到后,孙交才带着遗憾道:「老朽多番请辞,奈何陛下总不肯批准。」


    蒋冕心想,你来就是为说这件事?


    你是说过要跟杨介


    夫一起退,但谁都知道退不退的决定权不在大臣自身,你越是这么在意,反而显得你做作。


    「无妨。」


    蒋冕摆手道,「有志同你在朝,大明户部钱粮稳固,不用内阁操心……也幸好你在啊……」


    意思是我可没巴望你走,你别以为别人都跟你一样小肚鸡肠。


    孙交道:「老朽明言也是不想让你误会。现在老朽还有一个消息,陛下找老朽谈过有关内阁增加人选之事。」


    「什么?」


    蒋冕皱眉。


    皇帝没跟吏部尚书提,也没跟内阁提,居然跟孙交提出增设内阁大学士之事?


    皇帝对你很倚重啊,难怪不批准你请辞了。


    孙交道:「不要以为陛下单独召见,乃是陛下委派司礼监掌印张公公,去老朽府上谈及,甚至建议让老朽入阁,被老朽当场回绝!」


    蒋冕这才知道,孙交过来不是无的放矢,而是真有「料」。


    「那陛下属意何人?」蒋冕问道。


    孙交摇头:「只是有这么件事,定的是何人暂且不晓,但陛下之前就派人往镇江和余姚两处……你自己体会吧。」


    蒋冕脸上涌现一丝阴霾。


    刘春入阁时,就涉及杨一清和谢迁被重新征召回朝之事,当时在朝中小范围内闹得沸沸扬扬。


    可随着刘春入阁,内阁已有五名阁距,再加上杨一清和谢迁都明确回绝了皇帝的起复诏书,这件事后面就没人再谈了,可现在杨廷和走了,皇帝好像要旧事重提。


    若论他蒋冕的声望,其实不错,但真去跟杨一清和谢迁比的话别说是声望,就算是能力,蒋冕自问也略逊一筹。


    皇帝要以杨一清和谢迁这级别的老臣回来,打压现有文官,好像出手方向稳准狠。


    毕竟没有杨廷和在,朝中无人能压得住杨一清和谢迁这两个「老妖怪」。


    孙交道:「老朽担心的是,若此事成行,只怕会有很多计划外的人事任免,到时朝堂上会多出许多新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