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女生小说 > 农家果儿香 > 第二百五十四章 收玉米2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很快,沈县令带着十几名官差出现在村口方向,姚老爹带着一家子老小迎了上去,其他人都紧跟在后面,见了县令大人齐齐下跪,沈县令忙上前几步让大家伙都起来,仍旧一副平易近人的和善模样。


    说了几句场面话,沈县令走到姚老爹面前说道:


    「老太爷,今儿咱们就是来收玉米的,该怎么做,大家伙都听您的吩咐,我带来的这些差役都是来帮忙的,今天一并听您老人家调派。」


    姚老爹激动地道:「大人客气了,就这么点儿地,用不了这么多人,我们都安排好了,大人在一旁歇着,看着就行。」


    说罢转身挺起胸膛,站在长工们面前大喝一声:下地!


    早已经等了半天的长工们,在姚家两兄弟的带领下一字排开,一人负责两陇开始掰玉米,后面还有人跟在后面专门递篮子,把掰下来的玉米运到地头堆积起来。


    掰玉米这才完成了收获的第一步,接着姚二柱带着另一批长工用板车把掰下的玉米运送到村里的打谷场去,姚三柱、姚四柱两个已经带着作坊里的工人们等在那里,运去打谷场的玉米堆放在地上,众人便围成一圈开始蹲下剥玉米的外皮。


    玉米外皮可不能全都扒掉,留下最里层两三片叶子皮,留下的叶子皮一会儿是有大用场的。


    扒过皮的玉米攒了一大堆就可以绑在一起了,抓起玉米上剩下的叶子皮提起来,跟编辫子一样编在一起,这样一个个玉米就扭麻花似的扭成了一股绳。


    谷场旁边已经用结实的木头搭起一个个高高的木架子,编在一起的玉米足够多的时候,便两人合力抬起来挂在木架子上。


    这一连串的规定动作都是果儿提前给大家教过的。为了顺利收割,果儿脑子里把前世经历的收玉米的整个过程琢磨了一遍,然后用那三亩地里剩下的一点玉米进行现场收掰指导,就是为了今天正式收玉米时,大家伙不至于手忙脚乱。


    就连那架玉米的木架子,都是她提前叫人搭起来的。


    刚掰下来的玉米看起来表面已经干枯没有水分,待把外面的干叶子皮都扒拉下来后,就能看见里面的玉米粒并没有干透,需要晾晒一段时间才能做下一步工作。


    这么多玉米摊在地上晾晒的话不但浪费地方,还不容易晾晒透,所以需要架在架子上,这样晾晒起来很快就会干透。


    前世在乡下收完玉米,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几个高高的木架子,上面挂满了玉米,还有树上,房檐底下,凡是能挂玉米的地方都不放过,打眼看见便能体会到丰收的喜庆。


    沈县令带来的人跟在后面看了一会儿便忍不住了,主动伸手帮忙,就连沈县令也好奇地跟着木板车来到打谷场,看着众人越来越熟练地剥外皮,扭麻花,再把扭成一长串的玉米抬起来架到木架上。


    直到周围所有的木架子都搭满了玉米,打谷场中间还晒了许多没地方搭的。


    人多力量大,十五亩的地不到一天功夫就收完了。顶着秋老虎干了大半天,这会儿大家都是又累又饿。


    姚家几个妯里带着家里的下人早已经准备好了饭菜,跟往年秋收一样送到地头和打谷场两个地方,方便大家吃完了好继续干活。


    沈县令也不挑地方,由着主家安排,于是众人找了一处有树荫的阴凉地方摆凳子坐下。等饭菜送到以后,大家伙围在一处坐下开始享用。


    中午准备的是凉拌面跟腊汁肉夹馍,凉拌面的调料汁是果儿亲自调配的,捞出一大碗下好的白面面条,加上黄瓜丝,胡萝卜丝,还有油炸的花生米,再舀上几勺红油透亮的调料汁,一碗酸爽可口的凉拌面就做成了。


    还有腊汁肉夹馍,刚出锅的烧饼夹着香气扑鼻的腊汁肉,光闻着味儿就让人直咽


    口水。当初腊汁肉的方子卖给了聚香楼,果儿特意在契约上说明了,自家可以做着吃,只要不再拿腊汁肉赚钱就行。


    另外还有熬得稠稠的绿豆汤,里面放点冰糖,喝上一碗既解渴又解暑气。凉面、肉夹馍、绿豆汤,称得上古代版的三秦套餐,果儿对这样的搭配甚是满意。


    这顿饭看起来简单,用的食材却一点儿都不含糊,所有人都吃得异常舒坦,好多饭量大的汉子一连吃了两大碗凉面,再加三个肉夹馍,还不算中间灌进肚子里的绿豆汤。各个都夸这饭做得实在,就连见识多广的沈县令也满口称赞。


    「这肉夹馍我在酒楼里吃过,可这凉拌面却是头一次品尝,滋味真是不错,大热的天儿吃上一碗的确过瘾,呵呵呵,早就听沈默说过你们家人很会做吃食,今天看来没有夸大其词。」


    沈县令捧着吃完面条的空碗意犹未尽地说道。


    姚老爹忙道:「大人过奖了,都是家里的几个孙女做的,乡下孩子没啥长处,也就会在锅台边打转。」


    沈县令:「老太爷谦虚了,能做出这么别出心裁的吃食,可见你们家孙女也都是玲珑剔透的姑娘。」


    喝下半碗绿豆汤,沈县令又问道:


    「你们说今天还不能称重?那啥时候可以?」


    姚老爹:「大人,今天玉米刚摘下来还没有干透,得剥了外皮晾晒几天,等晾晒透了,再剥下玉米粒才可以称重。」


    称重自然称的是玉米能吃的部分,得把掰下来的玉米晒干透以后,再处理掉玉米皮、玉米芯这些东西才行,中间每个程序都不能少,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说的不就是农民把种子撒进土里,到最后把粮食收进粮仓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辛苦么。


    沈县令感叹道:「老百姓不易呀,今年春夏雨水少,这么大片的地,光浇水就辛苦得紧。」


    姚老爹嘿嘿一笑:「大人,要不说玉米真是个好东西,它跟其他庄稼不太一样,耐旱,吃水很少,你要浇水多了它还长不好。」


    沈县令:「哦?这样说来,这还真是个宝了。」


    姚老爹更加侃侃而谈:「那当然,这玉米长这么高,上下都是宝,玉米杆可以烧火,还可以挖一个深坑贮存起来当饲料喂牛,搓下玉米粒剩下的芯子,晒干了也是烧火用的好材料,总之都不会浪费掉。」


    听姚老爹说得头头是道,沈县令不禁觉得奇怪,便问道:


    「你们家也是第一天种玉米吧,是从哪里学来这些种玉米的法子的?」


    姚二柱在一旁插话道:「是沈大人,当初沈大人送我们玉米种子的时候,跟我们说过一些法子。」


    姚二柱深知侄女的性子,把话推到沈默头上,到时候就算沈大人当面问起,相信沈大人也会帮着圆过去。


    沈县令越听心里越激动,这东西能吃已经验证过了,等称出亩产量,再看看是否值得全县推广,但愿不要让他失望。


    之后的天气接连晴好,人们顶着火辣辣的秋老虎继续收割其他的成熟的农作物,打谷场上的玉米也在曝晒下很快干透了。


    村里的打谷场乡亲们还要晒麦子、扬场,所以晒干后的玉米就全部运回姚家大宅里,等沈县令带着人手再次过来时,便可以当着他们的面剥玉米粒,然后称重了。


    院子里摆出十几个大笸箩,十个人一组围着一个笸箩,先从秃了叶子的散玉米剥起,拿一个锥子沿着一排玉米粒锥下去,等锥出一条缝,再从缝隙处开始剥就好剥多了。


    等剥完几根后,还可以拿着剥过的玉米芯子当助力使劲搓,这样玉米粒也能纷纷掉落。


    果儿围着这些笸箩转的有些头晕,她要做好技术指导,玉米尖头出往往有干瘪的玉米粒,


    得提醒大家淘汰掉,不要搓进笸箩里。


    沈县令这次带来的官差都排上了用场,给他们也分派了几个大笸箩跟着大伙儿一起搓玉米,这样速度就更快些。


    每剥满一笸箩玉米,便有专门称重的官差过来过秤,再把称好的玉米倒进大袋子堆放起来,旁边一个师爷打扮的人拿着纸笔不停的写写画画,做好记录。


    若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师爷脸上的表情,从一开始的从容淡定到不可置信,再到睁大了眼珠子一遍遍爬到秤上查看,唯恐中间出了一点差错。


    剥玉米其实一点儿也不轻松,比起在地里收玉米还要费时间,所以姚家今日专门停了其他的活,尽可能安排人过来剥玉米,加上沈县令带来的人,近黄昏的时候,所有的玉米总算剥完并且称重好。


    师爷带着县衙的人把装好的玉米全部秤完,这会儿拿着算盘神色肃穆地坐在那里开始计算。


    所有人包括沈县令在内,都眼睛一眨不眨地站在那里,一个个表情紧张又严肃地等着最后的数据。


    噼里啪啦的算盘声终于消失后,师爷颤抖这声音报说:「......一共装了二百六十八袋玉米,称下来玉米总重量一万三千三百九十五斤,十五亩地的产量,算下来每亩地,八百九十三斤!」


    在场的所有人都竖起耳朵,静静听着这一连串的数字,脑子都有些懵。


    沈县令紧锁着眉头不确定地问:「亩产多少斤?」


    师爷再次肯定道:「八百九十三斤。」


    沈县令回头问姚老爹:「确定是十五亩地?」


    姚老爹一双老眼睁得更大:「当然,草民哪敢欺瞒大人,县衙的官爷来亲自量过的,那天在地头收玉米,大人亲自看着的,还有那么多的官差跟乡亲们,这哪能造的了假?」


    沈县令缓缓点头,这东西果然高产。


    众人从震惊中回过神来,都有些不可置信,当下麦子的亩产量是三百斤上下,这玉米的亩产量竟然接近九百斤,实在叫人不敢相信。要是这东西真的能跟麦子一样当主食吃的话,那可就了不得了,相当于亩产量翻了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