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1805 > 第五五八章 实施战术核打击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大明与露西亚的西部边界非军事区,也就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这一线,东西两侧各三百公里的范围。


    东西总宽度是六百公里,南北的总长度是将近三千公里。


    不过山脉的最北端已经进入北极圈,北半部分山脉两侧基本都是无人荒原。


    乌拉尔山毕竟是一座山脉,没有现代公路和铁路的地方,各种车辆是没办法快速穿过的。


    所以负责非军事区北半部分区域的部队,主要的作战任务是接管属于己方的居民点和交通线并布防。


    主要的进攻战斗集中在南半部分,特别是最南端的乌拉尔河两岸。


    最关键的争夺目标,是伏尔加-乌拉尔油田和自由贸易区,这里是大明和露西亚边界上最繁华的地方。


    这块地区也是露西亚绝对的心头肉。


    自从十九年前世界大战结束,鲜卑公国拆分出来之后,露西亚人就开始在非军事区边沿建设军事基地,作为针对大明的边界防御据点。


    当地发现了石油资源,与大明签订了共同开发的合作协议,并设立了国际自由贸易区之后,露西亚再次加大了这里的建设投入。


    在露西亚境内的非军事区的边界的西侧,大约在伏尔加河河岸的两侧,从里海沿岸一直到沿岸到乌拉尔山西侧。


    在这个长度大约一千五百公里的弧形区域,建设了三大片特殊的城市住宅区和相应配套设施。


    名义上是配合自贸区开发城市建设,在需要的时候也是理所当然的屯兵地。


    大明的那一边实际上也在这么干。


    泰西战争开始之后,露西亚人就开始加固这里的要塞防御,修建大量的防御工事,持续不断地增兵,不断的补充军用物资。


    现在已经将这三片城市区打造成了军事要塞群。


    大明正式对德意志、露西亚、意大利三国宣战的时候,他们在三片要塞群和周围的军营聚集了超过一百五十万名士兵。


    还有各式装甲车辆上万辆、各式作战飞机上万架、各种火炮超过两万门。


    三个要塞群中,最北边的一个,应该是为了针对性的掌控露西亚境内,乌拉尔山脚下的非军事准备的。


    而南方的两个要塞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做本土防御的同时,积蓄尝试向大明进攻的力量。


    大明的宣战,对于露西亚、德意志、意大利三国而言,明显是有些突然的。


    战争正式开始的时候,这三大片军事基地附近的士兵,大部分还在基地内部,并没有在展开进攻或者防御线。


    收到命令之后才开始迅速的向外输送人员。


    一部分散开去接管非军事区,一部分径直向东方快速前进,试图冲进大明一方的非军事区。


    主力部队的目标准备在边境线上布置战线。


    露西亚和德意志人觉得,大明的进攻应该会来的比较快,但是应该比自己快不了太多。


    地面战车的速度和续航是相对有限的,战斗机和运输机的飞行速度大家也相差不远,双方应该会在差不多的时间抵达国界线附近。


    只不过实施情况是,大明的喷气式飞机比露西亚人快了将近一倍。


    双方空军的战斗爆发的地方,已经深入露西亚境内了。


    至于地面上的情况,双方的陆军部队还没有遭遇,但是战斗实际上却可能已经开始,甚至已经即将结束了。


    大明的指挥官知道露西亚在这里有几个超级要塞群。


    负责具体战术规划的参谋们,在制定详细作战方案的时候,就跟总指挥杨遇春提了建议。


    他们认为,尽管大明有更加强大的常规武装力量,与露西亚和德意志的军队正面战斗的时候,也应该能够有很高的交换比。


    但是这种要塞群实在庞大,当地驻扎的士兵数量,囤积的武器装备数量,也都太过庞大了。


    若让其发挥出全部的力量,若大明依靠常规力量去攻占这片要塞群,损失的士兵数量肯定是数以十万计的。


    关键是,大明突然宣战,要塞中的大量士兵还没有完全展开,没有分布到整个战线上去。


    他们在开战的时候将会是高度集中的状态——


    整个乌拉尔战区,可能有将近两百万露西亚-德意志联军,其中应该有超过一半的数量,都在这三个要塞群内部和周围。


    非常适合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集中消灭。


    所以他们制定作战方案的时候就提出建议,由禁军出面直接把整个要塞给清理掉,以避免十万大明将士的伤亡。


    与之情况类似的,还有露西亚高加索地区的里海沿岸地区,与大明的波斯藩国的巴库油田北部里海沿岸地区,双方交接处的一片要塞群。


    这里显然是用于防范大明对高加索地区的进攻的防御型要塞群。


    还有露西亚与曾经的奥斯曼国交界处,高加索山脉南侧朝向波斯地区的山谷内,在露西亚占领奥斯曼之后建设的要塞群。


    这里应该是用于囤积向波斯方向进攻士兵和物资的基地。


    最后是曾经的奥斯曼与大食国的交界处,两河流域上游的要塞群,以及大秦海东岸的要塞群,是在奥斯曼原有城市和要塞的基础上扩建的。


    应该分别用于向大食国两河流域和大秦海东岸地区进攻的基地。


    露西亚、德意志、意大利三国,在这些军事基地和要塞之中,同样组织数十万士兵,砣矶了数以万计的大型军备准备。


    加上乌拉尔地区的三个要塞群,这七个大型军事基地的士兵总数量可能有将近三百万人,大炮、车辆、飞机等主要装备总数量超过十万。


    如果大明真的用常规力量去攻打这些要塞和军营,损失的士兵数量可能在三十万人以上。


    所以建议在战争爆发之初,使用新元素武器直接摧毁。


    杨遇春认可了这种判断和分析,所以将编制完成的作战方案交给皇帝批准的时候,直接附上了新元素武器的使用申请。


    朱靖垣仔细查看过方案之后,基本没有提出什么细节和方向上意见,直接批准了作战方案本身,也同时批准了新元素武器使用申请。


    在新元素武器本身没有受到外来因素限制的情况下,这就是理所当然的正常使用方法。


    朱靖垣和杨遇春都觉得,这应该可以称之为高效——


    不过朱靖垣还是在批文回复中提醒,优先使用最干净的两相氢弹,同时要在一千米以上的空中引爆。


    除非万不得已,不要使用普原子弹和三相弹,不得直接打击地面和海面。


    大明的氢弹产业,和原子弹产业一样,在试爆之前就已经组建了足够规模的生产线,原材料更是多不胜数。


    完成了试爆验证实验之后,氢弹的生产就直接进入了快车道。


    从去年十一月到今年二月,工厂用最快的速度搓出了一批两相氢弹,在一月底空运到了作战前线的禁军手中。


    按照朱靖垣的指示,三相弹虽然威力更大,但是为了避免核污染,实战中还是尽量不要用。


    所以这批以实战为目标的氢弹都是纯粹的两相弹。


    把外壳的铀二三八涂层换成了铅。


    作为板机和起爆器的原子弹初级,本体规模已经被压缩到的尽可能小,使用的核装药质量也已经尽可能少了。


    原子弹作为板机的情况下,在次级热核反应发生之后的反射下,还能进一步提高实际反应比例。


    已经将可能会发生的核污染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尽可能的降到了最低。


    按照新元素工程相关实验获得的经验,尚未提炼或者尚未使用的纯净的核原料,以及已经反应完全后产生的纯裂变产物,本身都不会产生明显的核污染。


    核污染最严重的东西,是正在反应的核燃料,以及反应一半的核燃料。


    所以核电站泄露和失控造成的核辐射污染,比核武器直接轰炸要严重无数倍。


    因为核电站就要让核燃料缓慢的持续反应,持续的释放出热量来烧水推动汽轮机发电。


    核武器的追求则截然相反,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尽可能少的燃料,释放出尽可能多的能量。


    必然会追求尽可能快速的反应速度和尽可能高的反应比例。


    朱靖垣前世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的两个厂区直接变成了无人区。


    红色露西亚处置切尔诺贝利事故,使用过之后丢弃的大量的军事装备和材料,被不法分子违法回收后流入了钢铁回收产业。


    最终成了当时钢铁工业中的放射性污染最主要的来源。


    反而是核爆炸发生地的广岛和长崎,在朱靖垣记忆中似乎已经变成了旅游城市。


    轰炸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还是最早期的反应效率最低的原子弹,核污染级别可以算是核武器中非常高的了。


    而大明已经研发完成的两相氢弹,最终产生的放射性沾染估计是核武器中最低的。


    虽然与相同重量的三相弹相比威力稍微有点低,最大当量从五百万吨直接缩减到了两百万吨出头。


    但是这个差距在实战中的区别也不会太大。


    因为核打击的杀伤半径是与当量的三次方成正比的。


    在此基础上,核武器所造成的核污染,危害范围最大的因素,是核爆炸之后的辐射落尘。


    也就是沾染了放射性元素和粒子的尘土。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核爆炸距离地面越近,就会产生越多的辐射落尘。


    也就辐射落尘的数量与爆炸的高度成反比。


    当核爆的高度超过一个临界数值之后,就可以完全不产生辐射落尘。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在追求最大打击范围的时候,核爆的理想高度都超过辐射落尘产生的临界高度。


    所以正常情况下使用核武器并不会直接产生辐射落尘。


    只有攻击紧固的要塞和堡垒的时候,可能要用使用核武器直接攻击堡垒建筑本身。


    以及以制造辐射落尘为目标,利用辐射落尘杀伤人口的时候,才会使用触地爆炸的核打击方式。


    2006年的时候,美国权威情报分析机构科学家联合会(FAS)和美国自然资源协会(NRDC),这两家美国智库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核力量与美国的核战计划》的核战争模拟报告。


    其中假想中方使用20枚DF5导弹携带20枚400万吨当量的三相弹头打击美利坚本土。


    这些弹头全部采用触地爆的方式直接打击地面,爆炸之后产生的20朵巨大的蘑菇云将制造海量的辐射尘埃。


    辐射尘埃在合适的情况下,可以随着季风飘荡数千公里,覆盖大半个美利坚的本土。


    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的范围内,将有上亿人受到辐射落尘的影响。


    能够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会超过5000万之巨。


    这种攻击方式的影响范围可以说是非常庞大的,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


    辐射落尘不是瞬时的硬杀伤,这些尘埃就像是撒在空中的粉末状毒药,关键是这种毒药还是有时效的。


    5000万的死亡数量看起来非常恐怖,不过这个数字是最理想化的杀伤效果。


    相当于所有人在核爆之后什么都不做,全都站着等死的结果。


    普通人如果发现爆炸之后,马上躲入防辐射掩体、地铁、地下室等地方,或者穿有对应的防护服,


    那这些人就基本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爆炸结束48小时以后,落尘的辐射强度就会降低到初期的百分之一。


    只要在地下室躲过最初的48个小时,普通人就基本能避免因为辐射落尘而伤亡了。


    不过,这个世界的普通人,对核武器仍然完全没有认知。


    如果大明使用三相弹触地爆炸的方式,直接打击泰西大陆本土,是有机会实现近乎理想化的杀伤效果的。


    有机会在几天的时间内让上亿泰西人死亡或者重伤。


    大明禁军成立之后,军机处也讨论过类似形式的作战方案,形成了一些战术参考文件。


    但是这么干很显然是有反人类嫌疑的。


    朱靖垣的理想虽然是要地不要人,但不会无限制的随意杀死普通人。


    也不想要一块被辐射落尘覆盖的大陆。


    更何况,辐射落尘是不可控的,很可能随着西风吹到大明本土。


    更重要的还有泰西诸国境内的大明人。


    所以朱靖垣从未批准过以杀伤人口为目标的触地爆炸式核打击计划。


    朱靖垣始终推荐以空爆的方式使用核武器。


    即便是杨遇春要攻击露西亚的军事要塞,这是完全正常的军事作战用途。


    朱靖垣也要求尽可能使用空爆,只不过允许他多爆几个而已。


    所以在战争开始之前,杨遇春就申请了十六颗两百万吨当量的两相干净氢弹,以及同样数量的射程一千公里的弹道导弹。


    在战争开始之前,杨遇春就与禁军确定了打击目标,让他们提前将导弹布置好。


    对于氢弹和原子弹这种特殊战略武器,他们的关键装药和起爆器在平时都是分开储存的,由禁军内的不同的单位负责管理和保存。


    只有在进入实战状态的时候才会正式组装起来。


    早期导弹的液体燃料,在使用之前也是单独存放的,正式部署的时候才会注入导弹壳体。


    所以这些东西都要提前准备好。


    大明的参战不是突发的,而是提前就做好了准备的。


    在战争正式开始的时候,杨遇春直接给禁军发了命令,先对七个要塞群各打一枚。


    这份命令发给负责执行的禁军的同时,也会直接送到看朱靖垣的面前。


    给禁军的是命令,给朱靖垣的当然是申请许可。


    禁军的所有新元素武器,在常规战争中最终发射的时候,都要再次向皇帝取得许可。


    朱靖垣也在等着这一刻,看到消息之后直接给禁军回信,可以启动发射。


    禁军负责发射导弹执行人员,依次确认了杨遇春的命令,朱靖垣的回应和许可信息。


    确认双方的命令和许可相同,且都在提前批示下发的作战方案之内,才正式启动了发射程序。


    三个相隔几千公里的发射阵地中,总共七枚导弹带着滚滚的烟尘腾空而起。


    在上升的过程中调整飞行的角度,转向各自目标的方向。


    在炽热的火焰奔腾之下,导弹的速度也持续不断地攀升,组建增加到了每秒钟三公里以上。


    在速度跑到导弹的设计极限的时候,导弹的发动机也就关机了。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弹道导弹只有在加速的时候,才会使用燃料推动导弹飞行。


    剩下的大半截航程靠的都是惯性。


    所以导弹导弹的精准度的控制是一个比较大的难点。


    弹道导弹的最终射程也基本上是与发动机关机时候导弹的速度直接相关的。


    弹道导弹的飞行高度远远超过喷气式飞机,所以导弹在白天进入高空之后很难在地面上看到。


    再加上超过九倍音速的恐怖速度,也让普通飞机没有机会捕捉到它的踪迹。


    这七枚导弹迅速超过了正在赶往战场上的大明飞机,继续飞向了自己的目标地点。


    在现在的露西亚边境,七座巨大的要塞群和军营群中,密密麻麻的士兵正在离开营地,前往预定的位置填补战线。


    整个营地到处都是吵闹的人声,刺耳的喇叭讲话和命令声,以及各种发动机的轰鸣声。


    负责警戒的飞机已经升空,更多参与战斗的战斗机还在继续起飞。


    绝大部分的士兵和军官们,虽然知道战争已经爆发了,但是也都本能的觉得,营地里面暂时是安全的。


    战斗的前几天,双方的主要目标,肯定就是抢占非军事区,组织防御线或者进攻线。


    除了空军之外,地面部队实际交火和战斗还需要等几天。


    关键是,所有人的脑子里面,并不存在某种可以直接摧毁城市的武器的概念,也完全没有相应的认识和想象。


    大明的弹道导弹从几万米的高空坠落下来,在要塞群上空一千多米的高度上绽开。


    一朵炽热的光芒几乎遮住了太阳的时候,下面闹哄哄的赶着出发上战场的士兵们,才开始意识到天空中似乎发生了什么。


    然后也就仅此而已了,他们的意识基本都停留在了这一秒钟。


    营地上空得各种飞机首当其冲,在半径几公里的范围内,几百上千架飞机好像掉进铁水中的小虫子。


    顷刻间化成了飞灰,一点渣渣都没有留下。


    由此可见,核弹防空的效果是恐怖到了极点的,遗憾的是很难在自己的营地上方使用。


    紧随其后的是恐怖的冲击波,这种平时很难看到的近乎肉眼可见的纯能量波,眨眼间划过下方要塞营地中的建筑和人群。


    于是,在半径五公里的范围内,几乎所有的建筑顷刻间变成了废墟。


    其中的人和战车以及飞机还有各种装备,都变成了巨大火堆中的一个个不起眼的小火星。


    在距离稍微遥远一点的地方,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范围内,超高的光热辐射点燃了一切可以点燃的物品。


    异常恐怖的烈焰仿佛是凭空出现的,同时在恐怖的冲击波的影响下如海啸般蔓延。


    军营所在的整个世界都好像变成了一片无边无际的火海。


    火海之中还有接连不断地爆炸声。


    此时的军营和要塞,并没有抵御核武器爆炸的设计,再加上未来进口囤积足够的物资,尽快组织和准备尽可能多的人手,很多建设是非常简单粗暴的。


    所以有大量的物资和装备直接堆放在室外的空地上,大量的士兵住的都是室外的帐篷。


    这就导致火焰风暴来的格外猛烈。


    弹药库的弹药,燃料库的燃油,以及各种生活用品和物资,引发了持续不断地爆炸和持续的烈焰焚烧。


    火海的范围大概是个半径十六公里的圆。


    在这个圆环边沿的人,有些可以侥幸的躲过一截,不过那已经出了要塞区了。


    半径十六公里的园的面积可是有八百多平方公里,整个海淀区的面积也才四百多平方公里而已。


    只有那些最先出发,最先离开营地前往战场的空军,确实幸运的躲过了这一劫。


    但他们很快就遇到了大明的空军。


    于是他们被类似吴雄鹰这样的大明新空军战士迅速的消灭殆尽了。


    至于要塞区的营地内部,那是彻底的人间炼狱。


    爆炸发生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士兵都正在准备外出集合,他们当时并没有多少躲避的意识。


    九倍音速的导弹出现的也是格外突兀,军营里面并没有任何设备能够发现这些导弹,当然也就没有任何的预警了。


    于是,当巨大的蘑菇云慢慢成型的时候,七个巨大的要塞群已经基本变成了七片废墟。


    总计可能超过三百万的士兵,在这一轮打击中直接死亡了超过两百万。


    剩下的部分士兵,因为种种原因,非常幸运的没有马上死亡,但是大部分也是重度烧伤或者重创状态。


    这些人如果没有立刻得到救治的话,多半也会在未来几个小时内丧命。


    他们也基本是不可能得到救治了。


    所以,禁军发送的这七发氢弹,可以说是直接消灭了至少三百万敌人。


    德意志、露西亚、意大利三国现有的军队数量,直接被消减掉了三分之一以上,大部分还都是精锐部队。


    关键是,整个东部战线之上,大部分地区要变成真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