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阁 > 女生小说 > 包子西施奋斗史 > 第178章 装修碰上开学,银子不够用了
最新站名:千夜阁 最新网址:www.qianyege.com
    这条街靠着集市,集市大街两边店铺里的掌柜和伙计吃饭,只是一小部分固定客流。


    更多的是每日来这边集市采买县城里的百姓,还有集市里那些南北客商。


    此时酒楼里的饭菜以炖羹为主,制作精细上菜慢,价钱也贵。


    小食店里则都是些汤面、胡饼,各种肉签。


    客商人为了赚银钱,可没有闲功夫跑老远的酒楼,等着你半天才上来一个菜。


    若是像后世的快餐,做到品种丰富,又上菜迅速。


    吃一餐比酒楼里还便宜好吃,精明的商人们不会拒绝这种食店吧。


    炒菜的搭配丰富,因为是猛火快炒,味道上也比炖菜的口味更香浓猛烈,又能现炒现卖,新鲜美味。


    沈钰把自己想做炒菜的想法给李氏说了。


    李氏笑着道:“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做,我也不懂,你做的菜肯定好吃。”


    “咱家包子一直卖得不错,你做那个什么炒菜,那些经常来买包子的老顾客,肯定想尝尝的。”


    姜氏在旁给出主意:“周大郎不是会做饼吗?干脆在厢房那边再做个炉灶,让他做饼来卖。”


    “这条街上原本就这一家饼店,很多人吃饼吃惯了的,只是胡婆子偷工减料,客人才不爱买他家的饼了。”


    姜氏的话提醒了沈钰,用饼来做主食配炒菜,煎肉。


    小饼卷菜,简直是绝配呀。


    沈钰挽着姜氏的胳膊,眉开眼笑地道:“姜大娘,还是你想的周到,我原本想着蒸些馒头和米饭做为店里的主食,倒把周大郎会做饼的事给忘记了。”


    “用薄饼卷上炒菜,那才叫好吃呢。”


    姜氏笑道:“我不过想着他会这个,这条街上又只有这一家饼店,不做可惜了。”


    李氏在旁笑着道:“这法子好,早上卖包子,然后午间可以卖饼卖炒菜,煎些肉签、鱼签,肯定能受欢迎。”


    三人商量好了,就让工匠师傅在厢房里盘了烤饼的炉灶。


    把两间厢房打通了小门,一间放了面案,专用来做包子、做饼胚,另一间则是蒸包子、烤饼。


    这样过去也方便,蒸制时中间的小门一关,面案制作这边也洁净。


    在店铺的小厨间则是砌出了两个小些的炉灶,用来炒菜和油煎各种肉签。


    店铺里的原来的桌椅是惯常的方桌长凳。


    沈钰觉得方桌又占空间又坐不了几个人,就先量好了店铺进深尺寸,比着尺寸找了好几家店,买了合适的长条桌。


    刚好可以两张长条桌拼成一排,配了方凳,搬动方便。


    长条桌两边靠墙摆了两张,中间摆了两列,一共四排桌椅,摆下了八张长条桌。


    每张桌子配两张凳子,不喜热闹的可以选靠墙边的桌椅位置,喜欢热闹或者一起来的人多,可以坐中间的桌椅,还能拼桌,很是灵活。


    周大郎看着店铺里的布局,对沈钰赞不绝口:“没想到以前只能摆下两张桌椅的店铺,被沈姑娘改动一下,居然能摆下这样多桌椅,而且位置宽松,客人坐着也舒服。”


    沈钰笑道:“以前你家做饼的面案和烤炉都放在店铺里,余下的空间当然就不多了。”


    “现在面案和烤炉都挪到院子厢房里,店铺里自然就空出许多了。”


    周大郎看着那两个锅灶,不解地向沈钰请教:“沈姑娘,为什么这两个锅灶灶口这样小?”


    “既然饼炉和蒸锅都垒在了厢房,这两个锅灶为什么不一起放在厢房的灶间呢,这样店铺不是更大了吗?”


    沈钰指点道:“这两个锅灶是用来炒菜和做肉签的,一是为了上菜快,二是炒菜和肉签煎制时的香味闻起来就让人觉得香气诱人,放在院子里的灶间,不就闻不到了吗?”


    周大郎很是期待地问:“肉签油煎时确实香,可是炒菜我没见过,炒菜是怎么个炒法,很香吗?”


    沈钰笑道:“过两日等订制的小铁锅到了,咱们食店就能开张了,到时,你就知道了。”


    说起那两个订制的小铁锅,沈钰就有些肉痛。


    此时的金属稀缺,炒菜用的铁锅铁匠铺也是第一次做。


    沈钰要求铁锅做好后表面光滑,要比寻常的铁锅厚上一倍。


    结果,两个订制的小铁锅居然要三千钱,而且还要等上三四天才能做出来。


    沈钰没办法,谁让此时还没有炒锅呢,常见的锅都是尺寸大些的大铁锅,而且相对炒锅来说要整体薄一些,不适合直接用来炒菜。


    因为店铺里新盘的炉灶还没有干透,新定的铁锅也没有到。


    这几日,沈钰一家仍然是推着板车,去集市门口摆摊的。


    午间送餐的包子蒸制则改在了店铺的院子里,暂时用砖石支了临时锅灶,用木柴烧火。


    等盘的新灶干透结实了,就可以改用石炭烧火了。


    李氏这两天一有空闲就在念叨,县衙里怎么还不给赔付的银子,是不是不打算给了。


    这两日七喜也没有过来,不知在忙些什么。


    明日就是九月初三了,该送墩墩和玉诚去白鹤书院读书了。


    入学的束修倒是准备好了,如果入学时,就要把一季的包饭银钱也一起交的话,沈钰手里的银钱就有些紧张了。


    沈钰想了想道:“实在不行,就把存在钱庄的金锞子取出来用了吧。”


    李氏有些不舍得:“那是做寿的老爷给的赏银,又吉利又有好彩头,我还想留着给你当嫁妆呢。”


    沈钰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总不能又向贺氏借银子吧。


    到了晌午,送过了午间的餐食,吃过了午饭,


    娘俩正在店铺里为银子发愁,两日未露面的七喜却笑嘻嘻的进来了。


    七喜向李氏和沈钰行过礼,伸手递过一个小布包道:“沈姑娘,县令大人这几日去听讲经了,今日才有空闲在县衙处理公务。”


    “吕师爷把赔付给你家银子的申请公文递了上去,请县令大人用了印,接着就把银子拨下来了。”


    “我家少爷听说姑娘正忙着修缮店铺,就代你签了字,让我把银子给送过来了。”


    沈钰接过小布包,却入手沉重,狐疑地打开布包一看,里面居然有十来个十两的银锭子。


    沈钰倒在桌上数了一遍,银锭子总共有十二个,整整一百二十两银子。


    李氏在旁也惊住了,不由脱口而出:“一百二十两,不是只有三十两吗?”